张艳霞

职位:结构教研室主任、结构工程学科负责人

职称:教授、博导

邮箱:zhangyanxia@bucea.edu.cn

个人简介 (Biography)

       张艳霞,女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二级学科负责人,结构教研室主任。近来主要从事现代钢结构体系创新与优化设计方向的研究。近十年主持参与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,授权专利11项,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。主编及参编团体标准、北京市地方标准5部。目前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国钢结构协会特邀常务理事、钢结构设计分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等职务。  

      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授《钢结构设计原理》(单双语课程)、《建筑钢结构设计》、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》、《超高层钢-混凝土结构》、《土木工程概论》等课程。出版专著、教材2部。指导学生65人次获中国钢结构协会大学生钢结构设计创新竞赛一等奖、第四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、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各类奖项,并在钢结构方向发表论文、授权专利。近年来培养硕士生36名,优秀论文率80%,7名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。教学案例《“二神山”医院进课堂疫情热点成高校“课程思政”素材》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采访报道。

       在现代大跨度钢结构创新方面,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项目,自主创新研发球形自平衡全方位加载试验装置,并试验验证C型柱典型复杂相贯节点足尺空间加载性能,为新机场关键节点力学性能及安全应用提供重要保证。团队助力大兴机场建设所做的工作在北京电视台《腾飞》栏目-新机场建设纪录片中做了详细报道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

       在现代高层预应力钢结构创新方面,在实现钢结构震后可恢复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,突破了自复位体系需高空张拉的瓶颈,完成了模拟、理论、试验等一系列验证,实现了地震后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使用功能,不仅能够在地震中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,而且在地震后也能尽快恢复其使用功能,直接、间接的减少了震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。

       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创新方面,研发了全螺栓连接钢结构高效装配体系,结束了钢结构闭口截面柱连接现场必须焊接的历史,完成了典型新体系系统模型试验、理论推导等一系列研究,并将该体系成功应用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设项目、北京回龙观科研教学康复楼等一批典型示范工程中,实现了施工现场无火、无水、无尘、无污染的施工环境,推动传统建筑行业向工业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。

 

教育背景 (Education Background)

1988.09-1992.07 大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本科生

1994.09-1997.03 大连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硕士生

2009.01-2009.04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  双语教学进修

2010.09-2015.07 北京工业大学  钢结构博士生

工作经历 (Work Experience)

1992.8-1994.8,辽宁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工作,助理工程师

1997.04-至今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教授、博导、结构教研室主任、结构工程学科负责人

研究方向 (Research Area)

[1]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创新与智能建造

[2]可恢复功能钢结构体系创新与优化设计

[3]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创新与智能建造

社会兼职 (Academic Employment)

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国钢结构协会特邀常务理事、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、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钢结构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务理事、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、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、全国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设计分会理事

访问量: 开通时间 :2019-07-17 最后更新时间 :2023-04-20